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室 正文

当代弘篇巨著,必然百世流芳

徐瑞森 |
Avatar photo
徐瑞森

曾供职于赤峰市松山区粮食局。系《中国粮食经济》和《内蒙古粮食经济》特邀通讯员,红山诗社、赤峰市诗词学会、赤峰松山诗词学会会员

  当代弘篇巨著,必然百世流芳
  
  ——当代实力派女作家郝秀琴老师长篇巨著《倒流水》读后感
  
  2019年12月28日,我收到了当代实力派女作家郝秀琴老师的长篇小说《倒流水》。记忆中,这是第七次收到她的赠书,手捧《倒流水》,立刻联想到她的《漂泊羊城》、《雪伦花》、《浮云若梦》、《等你,在最初的地方》、《直销难民营》、《隆盛庄记忆》。我敢肯定的说,读郝老师的书——值!因为,你能从作者巧妙构思中获得创作灵感,从跌宕起伏的故事里收获快乐,从丰富词汇里汲取广博的知识。总而言之,我面对装帧非常考究的《倒流水》,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我料到,郝老师用三年时间,收集资料,走访先贤,以30多万字《隆盛庄记忆》为铺垫,精心打造这部长篇小说,一定是部精品中的精品?
  
  春节前,是人们最忙碌的时候,我把阅读《倒流水》时间有意安排在春节。孰料,一场重大瘟疫席卷全国,宅在家里,恰恰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品读《倒流水》。读这部书,准确地说,是我废寝忘食完成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一幅立体画卷渐渐展现在我的眼前。工笔画般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历史事件的合理渗透,古今中外的海量知识,构筑出一部当代弘篇巨著,我相信这部非常有价值的好书,一定能流芳百世。

  读完这部书,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把我真实感受分享给大家。由于本人认识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谨此只分享三点:
  
  一、《倒流水》向当代文学创作发起了尖锐的挑战。中国新文化运动,以老舍、巴金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们,率先发起了对旧文化的挑战。《茶馆》、《家、春、秋》等一批先进文化代表作,立即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这些作品至今已过百年,反复筛选,几经搬上银屏,不但家喻户晓,老少皆宜,而且被誉为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只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则缘于老作家们,冲出束缚,敢于挑战,大胆服务新文化潮流的结果。再回到郝秀琴老师的《倒流水》,它甩掉了当今文学创作港台化、日韩化、西方化的秃势,坚持中国文学的刻画方式,在刻画人物、描写景色、叙述事件、伦理世道上,都体现着独到的,而且被大众认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运用地域方言上,这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倒流水》主场景——隆盛庄的典型地域符号。再比如,人物的两面性刻画,更是做到了客观评价,爱憎分明。镇长张忠德,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他无奈、冷静、智慧,把保护民众奉为最高职责,表面屈从现状,小心翼翼管理镇上事务,实质是保护民众,等待曙光。这种尊重历史的描写,与当前一边倒的一“正”到底,一“反”到底的普遍创作手法相比,岂不更符合文学的本真吗?综上所述,郝秀琴老师真正做到了大胆运用地域方言,敢于回放历史本真,避免坠入陈词滥调的俗套。
  
  二、《倒流水》正向当代文学创作发起最有力的冲击。目前,出版界、影视界正涌动着歌舞升平的创作潮流,特别是爱情剧、市景剧推波助澜。创作倾向往往偏向消费时尚,情感交涉,网恋厮杀,血流成河。与《倒流水》比起来,缺少了独到个性,放弃了大众文化。有许多故事情节,早已脱离了大众的现实生活,依附于富二代或官二代,或旅欧移美的庸俗阶层,让人们看不懂社会的真实层面。而《倒流水》则不然,任何人阅读起来,都能像春雨般润心润肺,故事时刻牵动着读者推测之心,又不断满足着读者升华之欲,酣畅淋漓,一览无余。比如,弘铁匠的人生变故,马达尔的忠诚担当,张忠德的智慧从政,令子虚的家乡情怀,赵怛顺的倒行逆施,等等人物形象,从一出现就牵动着读者的心,迫使读者不断预测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种创作手法和文风,足以构成了对当代文学创作最有力的冲击。
  
  三、《倒流水》被搬上银屏不是梦。近二年来,电视连续剧精品层出不穷,也有不少落入俗套的影视剧,备受大众非议。在我看来,《倒流水》的投拍价值一点不逊色于《大宅门》、《乔家大院》、《青岛往事》等优秀电视剧。我相信,一定有慧眼识珠的编剧或导演,能盯上这块富有姿色的“奇石”,进行精心雕琢,细心打扮,《倒流水》走向银屏绝对不是梦。我希望通过银屏,把郝秀琴老师描述的京张筑路史、隆盛庄发展史、兴教办学史、民国施政史、土匪暴行史、鸦片种植史、女人缠足史、儿女婚配史、瘟疫流行史、草地贸易史等,用直观的视觉方式,奉献给全体中国人。
  
    
  徐瑞森,1958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曾供职于赤峰市松山区粮食局。本人自幼喜爱文学、书法、绘画、藏书等。1976年开始向主流媒体撰写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报告文学、专业论文、典型报道、时事言论等。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余万字,新闻报道和专业论文1500余篇,系《中国粮食经济》和《内蒙古粮食经济》特邀通讯员,红山诗社、赤峰市诗词学会、赤峰松山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抗日长篇小说《嘎河风云》一部,文集《嘎河诗声》两部。作品多以讴歌家乡变化为主调,时刻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敢于谴责社会丑恶现象,经常为社会弱势群体鼓与呼。大部分作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构思巧妙,内涵丰富,诗句畅练,偶意深刻,张驰有度,意境非凡,彰显作者热爱生活,追求完美的创作风格。

       

版权声明:
1.原创文章(含图),即海派文学网原创作品或者特邀作者所作,此类文章本站拥有发表权,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自于海派文学网并附原作者信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
2.转载文章(含图),即来源于他方的作品,此类文章本站都注明原发表地和原作者名称,转载并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为文学研究。第三方如要转载,请附原发表地及原作者信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原发表地或原作者联系。
3.海派文学网为研究性公益网站,非为赢利目的。如果您对本站的转载与引用有任何建议与意见,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作出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