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新表达格局的报告文学
——徐卫凤报告文学《风行大地》评析
盐城作家徐卫凤长篇报告文学《风行大地》于2020年3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是2018年江苏省作协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签约项目。既是一名记者,又是一名作家,作者徐卫凤多年的新闻工作,造就了她敏锐、诚实、踏实的品德和作风。她勤奋好学,锐意进取,工作之余,还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有散文、诗歌、人物通讯、短篇小说等,在多种文体之间游刃有余地走笔。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具有的写作经验,为她创作长篇报告文学《风行大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文学性、时代性和思想性等本质特点,这种写作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仅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字资料,还要进行大量的采访、观察和踏勘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年半时间的采访、创作、修改、编校,克服重重困难,一本2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体现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信和责任坚守。
作者以直抵现场的写作姿态,和社会现实的担当精神,用真实的纪实笔触,与生动鲜活的文学语言,再现了2016年盐城“6?23”龙卷风冰雹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盐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各方面驰援力量一起众志成城抗灾救灾,重建家园。歌颂了“关爱群众、人民至上,忠诚担当、冲锋在前,依靠群众、自强不息,厚德大爱、众志成城” 伟大 的抗灾救灾精神。
《风行大地》是一部可以留给后人阅读与借鉴的作品,作品中全景描述了 “人类如何与自然灾害作斗争”,进而探索实践“灾后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重建精神家园”。作者综合利用多种文体创作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也为我们创作纪实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
作者以时间顺序和过程的进展为纵向结构,设计作品的整体格局。
引言“江淮乐地”,这是作者为《风行大地》拉开的序幕。作者采用历史背景资料,以散文化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历史上的阜宁,是黄海之滨的水绿平原、苏北着名的鱼米之乡,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方江淮乐地。历史的回顾,为后来揭示主题,起到了举重若轻的铺垫作用,她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不忍释卷的阅读大门。
在第一章“龙卷风”部分,作者单刀直入主题。“那个惊心动魄的下午,那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沉痛地为读者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江淮乐地阜宁遭遇了EF4级风力17级龙卷风的袭击,作者用恐怖的场景再现,一下子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接下来,进入第二章“救援”:废墟、流血、死亡……让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阜宁。第三章 “灾区的蓝天” 和第四章“乡村振兴”,则重点描绘全县康居工程实施,阜宁人民走在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小康的道路上。
作品以“江淮乐地”开头,又以“新时代,江淮乐地潮声涌动”结束全书,完成了由龙卷风发生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积极变化主题开掘和塑造。
及时有效的灾害救援,是考察人民至上和生命第一的重要标志,也是作家对题材的认知和主题确立的坐标。作者以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救援”把握素材,牢牢抓住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和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最丰富、最立体地真实记录了灾难面前,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所爆发出来的顽强毅力和巨大的力量,成功地完成了英勇的中华民族具有“征服灾害而不被灾害征服”的主题开掘。
作者以多线条发展为横向结构,发挥作品的震撼作用。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艺术生命。作者为了追求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在全书的写作中,采用多线条并举的方法,向读者报告灾情。例如引用小学生的作文,中新网报道,专家测定,亲历者的现场目击,网友留言……这些内容录入书中,比作者的单一叙事更具综合性和丰富性,更能佐证龙卷风肆虐的威力,以及对人民群众身心和财产带来的巨大伤害和损害,阅读起来格外真实,同时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救援章节的写作中从大处着手,也以人物带故事的叙事方法,从全景到细节,从背景到前景,始终沿着人民至上生命第一的主线,记录下在灾难面前,军队、公安、消防、干群、志愿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作者那悲悯的情怀、对这块土地上人民的挚爱和深情不断地在充满感召力的文字里呈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进程的推进,灾区人民进入了重建家园的阶段,作者的向度也随之拓展。“阳光总在风雨后”成了她新的文学视界。从“灾区的蓝天”到“乡村振兴”,用“穿珠式”的写作方法,将灾后重建家园更美,灾民们喜迁安置楼走向新生活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灾区人民的居住环境改善后,更需要的是发展生产力,大力激活乡村经济。
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引领下,乡村开始新一轮的奋斗,向着高水平小康生活进发。其间,作者的笔墨和着时代的旋律,不时地向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延伸,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重塑精神家园,提升了作品的高度。
在全书后半部分,作者侧重表现,每一个受灾村庄都在积极探索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立新、新涂、孔荡等村践行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努力建设乡村美好的明天。
在描绘村庄重建的过程中,又将受灾的真实故事穿插在回忆中,让读者随着故事的情感起伏。为了使故事更精彩,更丰富,作者将散文、诗歌、政论贴切地融汇于叙事中,在多种表达节奏里,使故事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增强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到社会,从时代精神到百姓观念,作者带着对生命、生活、自然与社会的辩证思考,谱写了一曲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互相支援,互相帮助,重建物质家园,也重塑了精神家园的时代壮歌。这种结构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题材深度和锐度的追求,客观上,也提升了《风行大地》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风行大地》的大视野和大格局,不时的带给读者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强烈的思想碰撞,同时也让你感受到作者创作这本书时的艰辛,书中有她驰骋的思想,放飞的感情和跋涉的足迹。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全新表达格局的报告文学,也留下了一曲用真情谱写的大地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