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分类: 海派档案

海派文学研究综述

“海派文学”的出现本身是一个异类,正如鲁迅先生所论述的,以作家身处的地域来讨论文学的品格,显然是不会全面的,也不可能公正。加之这一名称始自“京海”论争之中,其文学现象从历时性上并没有明确的起点,在共时性上除了20

阅读全文 海派文学研究综述

留下一个回复

清晰显现的海派文学一叶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城市的存在,以及它对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也成为现代派艺术作品的焦点和审美中心,而现代派文学也基本被目为都市文学,被认为最充分地体现了城市对文学的影响。

阅读全文 清晰显现的海派文学一叶

留下一个回复

海派文化在与世博互动中如何双赢

从世博会对我国、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来看,必将有强大的推动和深远的影响,也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强大力量。据专家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期184天,预计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乃至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都将十分明显,而更重要的精神文化收益,更不可估量。

阅读全文 海派文化在与世博互动中如何双赢

留下一个回复

解读海派文化:鸳鸯蝴蝶派如何变成身体写作?

北京,一座充满了帝王气象的悠悠古都。三千年的建城史,使北京成为一座皇气逼人的梦里城池,蒙蔽着厚重的岁月烟云与文化积淀。燕赵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不仅映照过英雄美人的剑胆琴心,而且充斥了逐鹿问鼎金戈铁马、猎猎旌旗。历经沧桑的皇宫王府、寺庙碑塔、

阅读全文 解读海派文化:鸳鸯蝴蝶派如何变成身体写作?

留下一个回复

《九重锦》:飘逝不定的云锦

不久前,张爱玲的小说《郁金香》被发现于《小日报》,接着在《铁报》上找到了东方蝃蝀(李君维)自己也忘记了的小说《补情天》。两次不大不小的发现引动了人们对上海小报的兴趣,不少人问我:小报上还有其他海派作家的佚文吗?回答自然是有的。这有些像魔术家的箱子,尽管取用,比如苏青便有。

阅读全文 《九重锦》:飘逝不定的云锦

留下一个回复

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学何去何从?

日前,王小鹰《长街行》作品研讨会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举行,这部作家历时五年精心写就的60余万字小说,目前已经被上海电视台着手改编电视剧。因为运用了大量上海方言,引发了与会作家和评论家长达4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大家对于沪语入小说各抒己见

阅读全文 上海方言与海派文学何去何从?

一个回复

林徽因: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2004年是林徽因的百岁诞辰,4月1日,也是她离世49周年。生存于上个世纪的中国女性作家在今天依然拥有众多追随者的,除了张爱玲,恐怕就是她。张爱玲凭文字立身,以身世个性传奇。但对林徽因来说,文字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身世氛围更多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此种风尚的温婉不堪历史激烈演进的冲击

阅读全文 林徽因: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