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标签: 海派文化

海派文学及海派文化三题

即便对资深的海派文化研究者来说,要真正完成关于海派文化的定义,也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可以肯定的是,海派文化并非一个纯粹限定于历史语境即可完成的研究与评论,有时候,相关研究与评论似乎还需要一定的想象,而这些又会对学术研究所奉行的某些基本原则与常规方法形成不大不小的挑战。
  

阅读全文 海派文学及海派文化三题

留下一个回复

工人题材是海派文化的一个传统——由长篇小说《工人》三部曲说开去

管新生、管燕草父女联袂创作《工人》三部曲出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我真心实意地希望上海工人作家能够写出描写工人生活的书,我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

阅读全文 工人题材是海派文化的一个传统——由长篇小说《工人》三部曲说开去

留下一个回复

海派文学经典是海派文化传承的基础

“海派文化并不只有百乐门的风花雪月与上海滩的打打杀杀,海派文化的基础应该是在文学上。”在上海作协一间小会议室里,知名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孙颙,在“与二十五部经典的上海相遇——2017~2018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启动仪式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再这样强调。

阅读全文 海派文学经典是海派文化传承的基础

留下一个回复

作家叹上海书展变国际书展:海派文化一去不返

凡是你能想得到的,如今正活跃在文坛的上海作家,几乎都来到了书展。

  然而,新一代上海作家的创作面貌,越来越国际化、网络化,如同书展本身的国际化标签,曾经市井、风情的海派文化,已然一去不返。

  忙碌

  不是为了新作而是为了赶场

阅读全文 作家叹上海书展变国际书展:海派文化一去不返

留下一个回复

路上的海派文化底色

 当着从北京来的客人这么说,也算是对客人气量的信任。北京人有时爱自嘲,也说北京土。
  
  没听过谁说上海土,上海人也不这样自嘲。大多数人对上海的印象差不多都有荣华富贵的影子。
  
  过去,一说起上海,总是想到夜总会的灯红酒绿和靡靡之音;一说起外滩,就是“十里洋场”的幻影。就是现在,上海也是中国时尚的领袖。

阅读全文 路上的海派文化底色

留下一个回复

《永安文丛》:商业之树上的文化之花

整整七十年前,上海“孤岛”时期,上海老牌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出版了一本叫《永安》的杂志。以公司的名字命名杂志的名称,这事有先例,1926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画报就叫《良友》,还有北新书局出版《北新》杂志,泰东书局出版《泰东》等等。与其他经济实体不同的是,永安公司不是文化公司而是典型的商业公司,出版杂志不那么对口。但是永安公司办杂志的作法一点也不外行,他们明智地没有把《永安》定位成公司的广告牌,而是以办常规文化杂志的宗旨来办《永安》。

阅读全文 《永安文丛》:商业之树上的文化之花

留下一个回复

没有竞争,就没有“海派文化”

上海本就没什么文化。开埠不过一百多年,能积累多深的底蕴?上世纪初,上海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各种文化载体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都往上海涌,京剧、越剧、话剧、歌剧、报纸、电影,还有舞蹈,各种文化艺术汇聚在一起,这才有了“海派文化”的说法。

阅读全文 没有竞争,就没有“海派文化”

留下一个回复

拿什么拯救海派文化?

 周立波是红到发紫了,被媒体捧上了天,报纸上电视上,三天两头都是他的消息,且一篇一篇尽是捧赞恭维话,就连矫情有余肥水不外流的电视主持人都自甘让位于其身后。一下子,好象上海文艺界只有他一人是明星,只有他一人在演出、在拍戏、在出书、在忙碌、在摆高姿态、在展显腔调、在为上海争名气,大有此君一出,若大个上海滩万马齐喑之味。

阅读全文 拿什么拯救海派文化?

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