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申江笔谈 正文

夙愿

陈忠林 |
5283
Avatar photo
陈忠林

江苏阜宁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律专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盐城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华夏孝文化》杂志副主编。

  题记:起于忧患而终于离散。一对乱世夫妻的”新婚别”,演绎了半个世纪的铁血历史和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沟墩,这座古韵悠悠的苏北小镇,镇里镇外,被海盐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渲染得一片绚烂。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五谷丰登的水乡,水陆交通的重镇。串场河,范公堤,龙门里,流深港遗址……勾勒出这里的苍茫与悠久。
  
  近百年来,人杰地灵的沟墩,竟不知孕育了多少人民英雄,爱国人士,社会精英,艺术名流和商业巨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离休干部陈德起就是从沟墩走出去的时代人物。他从青年时期起,外出求学、谋生,投身革命,历经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浪迹天涯,艰难曲折。多少次匪患与战乱,吞噬了他回家的梦!故乡成了他一生中魂牵萦绕的地方。
  
  腥风血雨,悲雾哀霜,这一生他究竟沉浸了多少穿心的疼痛?
  
  现在,就让我们轻轻地撩起岁月的面纱,将时光倒流,回到那一去不复返的往事中,去一同感受陈德起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悲欢离合的家庭。

  一、艰难求学路
  
  陈德起,出身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为了求学,三易其名。读私塾时名叫陈必成,上小学时改名陈成,读初中时,改名陈乐亭,考大学时改名陈德起。
  
  在人生的长河中,陈德起的求学之路无疑是一段布满野草与荆棘的路。在这段充满挑战与探索的旅程中,它不仅是一段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次磨砺身心的见证。求学路上,印满了汗水与泪水的痕迹。正是这些异乎寻常的付出,铸就了他异乎寻常的人生。5岁那年,父亲因疯犬咬伤后不治身亡。父亲去世后,孤儿寡母以耕种父亲遗留下来的垦荒田维持生计。他上有3个姐姐,下有1个弟弟,母亲对他寄予厚望,便送他去读私塾。少年陈德起,小小年纪却懂得:读书是人生最好的出路。从叩拜孔子牌位那时起,他便开始勤奋读书。私塾三年,熟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唐诗等。
  
  1926年革命军北伐,军阀孙传芳南方5省联军败北。陈德起受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他加入了国民党组织。积极宣传三民主义,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实践使他感觉到知识的不足,他不满足三年私塾的学习,为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插班小学五年级学习。小学毕业时,陈德起年龄已20岁了。在同学的帮助下,开取了一张初一的转学证书,将学籍转至沟墩县立中学,直接就读初中二年级。初中毕业后,在三叔的支持下,考取了镇江高中,后因超龄未能入学。幸得两位老师的帮助,远赴安徽芜湖中学就读高中。他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于是他加倍勤奋,刻苦努力。除了必修课程外,还选修了几门课程,为日后报考大学作好准备。可是,未等毕业,家中遭受水灾。农田,房屋被淹,生活无依。陈德起被迫停学回家,回到家里,他一边帮助二弟生产自救,一边坚持自学功课。大学之梦犹如热火仍在胸中燃烧。
  
  报考大学,考生必须是高中毕业,而他没有高中文凭,怎么办?他陷入了迷茫。就在此时,他的一位老师觉得陈德起有学问没文凭,不参加高考实在可惜。于是他的老师将自已的高中毕业证书借与他去报考。是金子就会发光。果然不出老师所料,江苏教育学院农事教育系正式录取了陈德起。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欢欣的文化故事!
  
  要是在今天,也许有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意义?
  
  社会进步需要人才,人才是吸引社会进步的潮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学四年,寒窗苦读,终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并获得教育学士学位。
  
  陈德起,既是阜宁沟墩县立中学走出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是沟墩近现代史上初中生考入大学的笫一人。
  
  他用志气,勇气和智慧,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他的求学故事不仅是个人不懈追求与刻苦奋斗的缩影,更是坚定信念与永攀高峰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一个有志青年信心,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他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更多有益的启示。
  
  二、悠悠壮歌行
  
  1936年,是陈德起大学毕业的这一年。
  
  这一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它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夜。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的时代节点,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此时此刻,他决定回乡。回乡开办农业技术教育,尽其所学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这样做,既可照顾家庭,亦可报答大学4年利用县里民资的培养之恩。
  
  转机来了!南通金沙镇一民校校长的位置在等待着他。可是上任不到三个月,南京来函,要求他到南京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并在12月底前离开南通,于1937年2月初赴南京报到。
  
  读书人最担心的是,学有所成而无用武之地。去南京工作真是天赐良机。
  
  ……
  
  为你打开的那扇门,里面一定装着个美丽的世界。
  
  走吧,去寻找新的春天。
  
  ……
  
  陈德起读着未名的诗句,好像这诗句是写给他的,兴奋得一夜未眠到天明。
  
  他屈指一算,时间充裕,可以在报到前回家一趟。一方面向家人报告喜讯,一方面安排相关事宜。
  
  回到家里,亲人相见,个个欣喜万分。当得知要去南京工作的消息,全家人喜出望外,母亲与妻子格外欣喜,欣慰。
  
  只觉得以前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全家人围聚在一起,谈论着过往,向往着未来。平常少言寡语的母亲也说个不停。陈德起对母亲说:“等我南京安顿好了,接你偕咸兰一同到南京去安度晚年”。此话一出,乐得婆媳俩笑开了花。
  
  正当大家都沉浸在忙于过年的氛围里,新消息来了。原定2月初报到的时间现在提前了。
  
  大家一下子沉默起来,快要过年了,等过好年再去报到,那该多好啊!虽然有一股难舍之情涌上心头,却亦为其而高兴,“学而优则仕。”
  
  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家乡,书生报国,如今轮到自己了。陈德起乘船启程,前往南京。走路迟缓的母亲,迈着蹒跚的脚步,为儿子送行。她跟在儿子后头,边走边不停地叮嘱:“安心工作,不要牵挂家庭,家里有你弟弟和咸兰呢”!妻子咸兰拎着行李与丈夫并行在路上,不知怎的,此时此刻,两人反而没有话说。也许,他们的默然无声,超越了千言万语,是一种“满肚子话不知从何说起”的特殊表达。丈夫登船的那一刻,站在码头上的妻子,双眼瞬间涌出了泪水,“单身在外,多加珍重。”一句顶一万句的临别赠言,包容着无数难舍,期盼和对未来的祝福!
  
  船开了,妻子久久地站在河岸上,默默地注视着丈夫乘坐的船,渐渐远去的身影。二弟是个从不送行的人,这次,船在河中行,他在岸上走。徒步跟随船的后面,足足走了几里路,再三嘱返,方才返回。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谁都没有料到,这一别确是十余载!
  
  十几个春去秋来,又有谁知道,要承载多少带泪的牵挂!
  
  三、一别十年间
  
  这次离家去南京的陈德起,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别十年间。
  
  十年,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十年。
  
  十年,是“家仇国恨,血泪共愤”的十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最终发动了“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了。在共产党的积极宣传下,全国兴起了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当陈德起得知家中二弟被日本鬼子杀害的消息时,家仇国恨一起涌上心头。恨不得插翅飞回去参加抗日队伍。他担心二弟牺牲后留下年幼的义子陈昌聚,瞬间成了孤儿怎么办?大伯母夏咸兰随即收养了昌聚。自此,孩子有家也有母亲了。大伯母对其视如已出,就连夏姥姥也十分怜爱这孩子。
  
  陈德起,夏咸兰新婚一别,遭遇战乱,战乱使得他俩天各一方,至今还没有孩子。
  
  有一次,贺兰的赵检察官告诉陈德起一个特别消息,说最近有个战时规定,凡家乡沦陷3年以上,可在后方组织家庭,不属重婚。陈德起听了心领神会。他已离家6年之久了,按照传统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他萌生了一个组织家庭的想法。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姑娘焦士俊,不久,两人登报启示公告结婚。
  
  当家中发妻夏咸兰得知这个消息后,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她不仅没有反感,反而全力拥护和支持。她说,我们结婚多年,一直是分居多年。至今膝下无子女。现在丈夫新建的家庭对我来说确是一件大好事,日后他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现在生活有人照应了,我也不用担心了。
  
  夏咸兰这种婚姻与家庭的独特态度,不仅是个人情感的问题,更是对那个特殊年代婚姻关系的理解。这种因时事和环境的变化而始终不变的人性之美,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显得珍贵而感人。
  
  随着战争危害的加深,孤寂与怀念,忧愁与灾难,像阵阵寒风,穿进咸兰的心灵深处,在她的心底里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丈夫不在家,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全靠她。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她起早摸黑,种粮食,种蔬菜,养鸡,养鸭,养蚕。农业,副业一起上。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一双缠足的小脚,粽子大小,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干起活来不分轻重。女人常干男人活。跳跃的脚步里,刻满了艰辛生活的印记。白天干农活,晚间做针线。到了晚上,她习惯把油灯点亮,身子斜躺于床上,手拿针线,给丈夫做起布鞋。她把做好的鞋子一双双整整齐齐的存放在床头。一针一线倾注着满心的甜蜜也寄托着无限的期盼。
  
  重重危机,生死殊途,天天盼望丈夫的来信。……家里的事,你放心,遇到困难,有娘家人帮助……夏咸兰仿佛每天在给丈夫写回信。
  
  陈母的病情日趋严重,咳嗽声此起彼伏,从深夜到清晨从未止歇。在郎中开的中药处方里,需要用人肉做药引,夏咸兰为了能治好婆母的病,不惜割股入药。邻里夸她是千年难得的好媳妇。婆母最终未能逃脱死神的纠缠,不幸离世。死时连口棺材都没有,丈夫陈德起身在远方,与他无法联系,夏咸兰既伤心又着急,万般无奈,回娘家借来母亲的棺材,将婆母入殓。四邻八舍的老少们,无不同情落泪。母亲死后,儿子陈德起好长时间才得知母亲病逝的消息。于第二年即1947年清明节才赶回家中,当陈德起知道咸兰割股救母,并目睹其左背留下的大疤痕时,即向咸兰跪拜叩谢,以表寸心之诚。有谁知道,夏咸兰在这与丈夫离散的十年里,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被夏咸兰那种忠诚,信任,朴实的力量所震撼。夏咸兰,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女性的代表,也许只有经过战争岁月的洗礼才能具有如此超然的情怀。夏咸兰身上所承载的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永放光芒的瑰宝。
  
  四、何处是归程
  
  1937年2月,陈德起来到了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实验所安排他在病虫害防治室工作。几个月后,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了。接着,”八一三″日寇在上海强行登陆。南京空袭频繁,科技人员逼迫向后方转移。陈德起跟随队伍撤退至陕西。
  
  在陕西工作期间,陈德起做了大量支援抗日的工作。他从事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工作,为的是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抗日到改行从事发放农贷工作。无不体现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使命和书生报国的精忠。为了急农民所急,急抗战所急,在陕西各县办理农业仓库贷款。所谓农业仓库贷款:即帮助农民将秋收后的粮食自行装袋存放临时仓库,银行按市场粮价的一半发放贷款。待到年终或青黄不接的季节粮价上涨的时侯,农民开始出售存放的粮食。这样可以减少农民贱卖粮食的损失。同时还有力地打击了粮商的投机行为。他立足农村基层,利用农行资金帮助塞外江南各县建立乡信用社,使回族等少数民族农民同样获得资助。
  
  从1943年开始,陈德起积极协助第八战区傅作义部队办理战区贷款工作,出色的工作表现,博得傅作义的高度信任。陈德起是个忠诚于民的有心人,他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将在绥西第八战区傅作义处经办战区贷款情况,写成万言书面报告呈送总行农贷处,他总结的战区贷款意义重大,为有利发展生产,支援抗日作出了积极而突出的贡献。战区贷款的施行,使得傅作义认识了陈德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陈德起,成了傅的好友,亲信。在信仰与拯救,探索与奋斗中前行的陈德起,不再跋涉于困惑与失落之间,他成了傅作义将军的追随者。
  
  从1943年起,他在绥远银行界长期跟随傅作义的脚步,为了民族解放献计献策。1945年8月13日,日军投降,八年抗战取得全面胜利。经总行批准,陈德起随同傅作义部队西进。在傅作义主持军政下的绥远,办理收复区的贷款业务。回到北平后,他热心做好傅作义家属及其亲属的安置工作。和平解放北平时,陈德起积极推动,并参加傅作义部队的和平起义。
  
  如果说傅作义带领部队和平起义,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那么,陈德起就是一个推动起义的民族功臣。
  
  在中国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中,陈德起无疑是一位不可忽略的时代人物。无论是解放前后,他所在的任何一条战线上,都展现出自己独有的才能,并作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陈德起不仅是两个时代的亲历者也是塑造者,他以自身的力量诠释了忠诚,以远大的理想创造了辉煌。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在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情。
  
  陈德起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环境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前途与命运。
  
  五、深情的独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已进耄耋之年的陈德起,他要在”夕阳西下″之前,将埋藏心底的深情独白告诉子女。让子女们记住并帮他实现其愿望。沟墩,那里有他割不断的血脉亲缘,那里有他发妻的安魂之地。那里有他一辈子的牵挂与思念。那里有他奋斗一生的原生动力。
  
  他要将背了一辈子的心里重负卸下……
  
  让游历的灵魂不再游历,永远“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偕同夏咸兰的在天之灵,朝着月落的方向,一同走进天堂!
  
  夏咸兰是他的结发夫妻。从青丝到白发,没能和她在时光中相守,没能和他在平淡里相伴,没能和她亲生一个孩子。没能和她同守一个家庭…而她为了陈门家运,奉献了一生,辛苦了一辈子。
  
  1958年陈德起被错打成右派。在黑龙江兴凯湖农场劳动教养了几年。到了冬天担心没有鞋穿,却却是夏咸兰从沟墩寄去了两双布鞋。自已穿一双,还送给同去的难友麦痒珍一双。鞋子上脚,双眼泪流。她怎么会知道他没有鞋子穿的呢?冬天的黑龙江没有鞋穿会是什么结果。
  
  陈德起在黑龙江劳动教养期间,北京家中6口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爱人焦士俊的身上,人口多孩子小。要吃饭要读书,经济困难可想而知。夏咸兰从老家沟墩,在养鸡卖蛋的收入中挤出20余元汇至北京,然后又坚持每月向北京汇款5元。这些钱很轻微,却承载的是生命的重量。
  
  文革期间,夏咸兰因为她是陈德起的家属,被歧视,被批斗。被冷落……。
  
  如果说夏咸兰在陈家做的事情都可以忽略的话,那么,就割股入药,借棺葬母这两件事,足够永载家史。
  
  陈德起曾回老家接夏咸兰去北京养老,被她婉言拒绝,她说不给你们添麻烦。亦曾通过关弟为她就地按排纱厂工作,也被婉言拒绝。她说要一生坚守陈氏家门。
  
  花开花落,回首再望世事沧桑;
  
  开头结束,万千悲喜终归一梦。
  
  陈德起嘱咐子女们,一定要找个时间,回故乡沟墩,到大妈妈的坟上去祭拜,并将他生前用过的衣冠,带至夏咸兰的坟上焚烧。为他实现一个”生不能在一起,死后衣冠同寝”的生前夙愿。
  
  艰辛,曲折,悲喜……
  
  看漫漫人生路,足音已远;
  
  听悠悠岁月情;回响犹在。
  
  陈老爷子的深情独白,相信会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上,泽被后人的家谱中,永不磨灭。

右一:陈忠林

  六、魂归故里祭
  
  秋天,是孕育,收藏,包容,收获的季节。
  
  洁白的秋云,凉爽的秋风,幽深的秋韵把故乡寻祖的思绪拉近……
  
  由陈德起的儿女及夏咸兰的侄儿侄媳等人员组成的寻根队伍从北京启程。陪同参加这次根亲文化活动的人员还有陈德起的孙子和外孙。不寻常的是:他们都是来自于社会多个国之栋梁领域中的教授、专家、学者、军人、国家机关干部等。
  
  2024年10月17日的早晨,天气忽阴忽晴,朝霞被淡淡的雾气遮掩,天地万物显得有点模糊。突然,一抹曙色穿透了云层,田野里的农作物各自显露出生机勃勃的模样,它们一个个得意地笑在清晨的露水里。
  
  就在这天上午,陈德起的晚辈一行人,即将到达沟墩镇郑兴村。乡亲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奔走相告。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早在两天前就将必经的乡村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17号这天早上,道路两旁,站着很多欢迎的村民,在恭侯陈德起,夏咸兰的的家祭队伍。
  
  夏咸兰,一个集东方各种美德于一身的孝媳,贤妻,良母的伟大女性。自从嫁给陈德起,凭靠温存和坚韧,在陈家奉献一生,支持丈夫陈德起积极抗日,报效祖国。她以博大宽厚的胸襟,如水清纯的柔情,复制了一个“雏鸟依恋,绕树三匝”的神话故事。她为华夏大地树立了一个忠诚,孝悌的文化形象。
  
  家祭现场,夏咸兰的坟地。
  
  慰籍魂灵,系度民望!
  
  这是一场特殊意义的祭奠!
  
  也因此,备极隆重!
  
  ……
  
  “大妈妈啊,儿女们看您来了!”一声声深情地呼唤,将深藏在心灵深处的往事,重新刷新。天天相望,日日坚守,为了陈家,你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前程,牺牲了自由和本该有的生活……
  
  你虽然没有亲生的子女,而我们都是你的亲人…祭祀仪式上,“长女”,哭得伤心欲碎。
  
  “三儿子”脑门叩拜出大包……
  
  他们虔诚地跪拜在大妈妈的坟前,一动不动地看着……
  
  看着父亲生前的衣冠遗物在大妈妈坟上焚烧。仿佛天上有位巨人把厚重的衣物扯碎,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烟灰卷着纸钱在天地间狂舞,火红的纸花铺满一地,似乎它面对的不是死者的幽坟,而是美妙的天堂。天堂里有召唤也有安慰,这里充满着安静和温馨……
  
  疑似天幕上在滚动着:“魂归故里,如愿以偿”这几个大字。
  
  一阵微风从远处吹来,这位中国革命先辈陈德起的无形夙愿借着风力在空中移动,悬腾,铺展……
  
  它永久地投入了故乡的怀抱……
  
  ……
  
  祭祀结束后,来到了陈家老宅门前。陈德起曾经生活,学习过的老宅被几次翻建,原貌不复存在。眼前这几间房子是夏咸兰生前居住的地方。
  
  当你踏过这房屋的门坎,仿佛推开了一扇沉重的历史之门。瞬间将我们的思绪拉回那个充满悲欢与煎熬交加的年代,这不只是一处静默在田野深处的民居,而是一本厚重酸楚的岁月长卷,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桑沧的印迹。承载着人性与深情的重量。
  
  室内空荡荡的,几件木制的桌凳,仿佛使你感觉不到她在世时的精神寄托,但你仍感觉到那种曾经忍受孤独与寂寞的灵魂。而,从今以后,她再也不会孤独和寂寞了!
  
  一些生前留下的用物,看似平凡之极,却承载着丰富多棱的历史信息,它们用无声的语言在诉说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岁月。
  
  分离,期盼,忠诚,信仰……诸多的生命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博爱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沉淀着太多太多的精神音符,也流淌着太重太重的血凝芳华。
  
  门前的几棵大树,不知是谁栽种的。如今长成参天大树了。主人已逝,恩念犹在。草本也会生情,它们曾经在这里目睹了主人夏咸兰的生活点滴。她坚强得像座山。生不如死的癌症晚期的病痛折磨,她竟然一声不吭,直至走完最后一程。
  
  门前甘甜的河水再也无法洗去往昔的沉疴。憧憬未来,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陈氏三门的家祠里,供奉着陈德起,夏咸兰,焦士俊的三尊灵牌一一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个悲剧时代里形就的时代悲剧,在华夏孝文化的传承中徐徐地落下了帷幕……

       

版权声明:
1.原创文章(含图),即海派文学网原创作品或者特邀作者所作,此类文章本站拥有发表权,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自于海派文学网并附原作者信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
2.转载文章(含图),即来源于他方的作品,此类文章本站都注明原发表地和原作者名称,转载并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为文学研究。第三方如要转载,请附原发表地及原作者信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原发表地或原作者联系。
3.海派文学网为研究性公益网站,非为赢利目的。如果您对本站的转载与引用有任何建议与意见,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作出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