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郭娟老师的电话,说他们刚出版了一本张爱玲同时代的一些为人所忽视的女性作家的作品集。
中国的文学史就像是阿甘正传里的那句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将得到什么。我倒想知道他们这次捞起了谁。她说书名叫《小姐集》。我脑子一时困惑停滞,匆忙结束了电话。下午就接到样书,翻了几页,才了解了这个书名的来历:她们曾与张爱玲同时,活跃于四十年代上海文坛,因为年轻而摩登,时人称为“小姐作家”。她们,不同于张爱玲,也不同于左翼作家,她们的小说是文坛的别一种风景,却被正统文学史长久忽略……
最后这一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学史研究曾经持有的某种取舍标准。
翻看她们的照片以及每张照片下的生平概述,让人忍不住感概:那么沉重的苦难,最后也就变为寥寥几行字——生活经不起文字的压缩。
1944年5月《春秋》杂志上,东吴大学毕业的女作家陶岚影发表了《闲话:小姐作家》一文,用幽默的笔调盘点了当时初登文坛的十余位年轻女作家,除张爱玲以外,还介绍了“东吴系女作家”中的施济美、俞昭明、汤雪华、程育真、杨琇珍、邢禾丽、郑家瑷等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本《小姐集》在作家及文章的取舍上,应该基本上是以这篇文章为线索的。
汤雪华
陶岚影在《闲话:小姐作家》一文中说,汤雪华是其“最佩服的一位女作家”。汤雪华幼年先后失去父母和惟一的姐姐,后得到代课老师胡山源的帮助,并被一位牧师收为养女。她因病从湖州湖郡女中肄业后,在胡山源的鼓励下开始创作。代表作有《郭老太爷的烦恼》《死灰》《红烧猪头和小蹄膀》《烦恼丝》《墙门里的一天》以及长篇小说《亚当的子孙》等。1946年,汤雪华结识托派领袖彭述之的助手籍云龙,随后结婚。1952年,籍云龙被判处无期徒刑,汤雪华在一家私营棉纺小厂。1958年被遣送山区,遂忍痛与丈夫离婚。“大跃进”时期,她随厂迁至九江,多次被评委九江市一级劳动模范。“文革”开始后,随当时在苏州工艺美专读书的儿子赴苏北插队。1973年,她退休回到苏州,1992年去世。
施济美
施济美生长在北京,其父任职北洋政府外交部,是顾维钧的得力助手。1927年,全家随国民党政府南迁至南京,后考入上海培明女中就读,与同窗俞昭明结为好友,并与俞昭明之弟俞允明恋爱。1937年,两人一起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南京沦陷后,两家一起逃往上海,但俞允明不幸在日军的轰炸中遇难。施济美模仿俞允明的笔迹继续为俞家二老写家书,并且终身未嫁。施济美是“东吴系女作家”的领军人物,也是上海40年代在文学声誉上仅次于张爱玲和苏清的女作家。解放后,施济美一直在上海七一中学当语文老师,1968年5月8日深夜,因受到迫害,在家中和上海育才中学教师林丽珍一同悬梁自尽。
俞昭明
俞昭明以其鲜明的“京味儿”特色在40年代上海女作家中独树一帜,她以一系列北京市井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丰富了海派文学的风格样式。她幼年一直住在北京,几近成年才迁居南京、苏州。东吴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加入三青团,曾在1946年庐山会议上作为该组织代表向蒋介石献旗。“文革”期间,一个学生在试卷上引用了林彪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她并不知道这个句子的来源,只是觉得毛泽东思想应该不断向前发展马列主义,而不应到此为止,于是在“顶峰”旁边打了一个问号,由此受到迫害。1989年因病去世。
程育真
《霍桑探案》作者程小青之女,在东吴大学念书时就是四大才女之一。大学毕业后,应邀在东吴附中执教,1948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国文学专业。婚后,在纽约创办报纸,目前居住在纽约。
邢禾丽和郑家瑷
邢禾丽和郑家瑷是好友。邢禾丽毕业于东吴大学附中,后来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和圣约翰大学国文系。作品发表在《万象》《万岁》《新地》等刊物上。后来受父母安排,嫁给汪伪粮食局长后大椿。后大椿因为贪污于1944年被处决。次年,邢禾丽嫁给名流周毓英,订婚仪式由张爱玲《色·戒》男主人公易先生的原型——汪伪 76号“特工总部”主任丁默邨做证明人。其他情况不详。
郑家瑷曾就读于湖郡女中,是汤雪华的校友,抗战爆发后转到上海,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国文系、英文系和圣约翰大学教育系。郑家瑷是“东吴系女作家”中出名较晚的一位,代表作都是略带伤感气息的言情小说。1949年后,她随先生定居内蒙古,后到北京女儿家中居住,其他情况不详。
练元秀
因父亲续弦,16岁的练元秀由六姨母收留。1940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三个月后,因病休学。1941年返校后,改念工商管理系,在大学时代,在《紫罗兰》等杂志上发表多篇小说。由于《紫罗兰》的主编周瘦鹃是练元秀六姨父的好友,所以她的写作受到这位“周家伯伯”的鼓励。1949年后,练元秀一直在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工作。
杨依芙
杨依芙中学时代即爱好写作,成年后成为《万象》杂志推出的“新人”女作家。1941年,以一篇《小竹》亮相《万象》“学生文艺选”,受到主编陈蝶衣的赏识,其后以“杨琇珍”为笔名相继发表了四篇唯美的言情小说。抗战胜利后,又以原名发表多篇小说。(作者:杜然 2007-09-11)
发表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