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既要坚守,也需超越突破

不久前,评论家雷达在本报发表评论文章《原创力的匮乏、焦虑和拯救》,引起文坛强烈反响。雷达在文章中称,原创力的匮乏正在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实,文艺创作中的复制化,批量化,拷贝化,克隆化现象日益严重,原创力危机无所不在,甚至已经成为时代性的精神焦虑。 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第四次会议期间,记者现场采访多位作家,请他们就自身创作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记者发现,尽管他们对文学创作原创力匮乏的原因持不同看法,但几乎所有的受访作家均表示,在当下的社会大环境和创作小环境中,仍有一批坚守文学理想的作家在不断突破自我中探索向前,这些作家非常值得敬佩。 需树立真正的文学标杆 记者就文学创作原创力匮乏问题,采访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阿来,他反问道:“媒体、公众追捧的是什么?”在他看来,当下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的局面,犹如丰富的地下矿物,“你想要珍珠,就有珍珠;想要黄金,就有黄金。”具有原创力的作品并非没有,如果社会真正需求原创性作品,这样的作家作品就会被关注,而我们所说的原创力匮乏,与社会需求和阅读人群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则用“大众文化的整体消费环境”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娱乐至死”的文化氛围中,传统作家的创作和社会话语权,不断被边缘化,传统文学丧失了起码的尊严,“尊严在经济社会是靠金钱来衡量的”。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秦文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现出对目前部分人持有的“卖得好比写得好重要”观点的焦虑。她说,市场有市场的标杆,艺术有艺术的标杆,可如今这两个方面被混在一起。在她看来,文学作品确实要追求市场效应,好的作品也需要在大范围内传播,但不能过度强调市场,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艺术标杆。这一点对年轻作家的影响特别大。她说,这也是她最近招收徒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儿童在创作初始,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内心中都有善好,但路数要走正。”

在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广西文联副主席东西看来,在娱乐的时代,实际上对作家的要求更高。同时作家队伍特别庞大、急于写作品的时候,要求作家更冷静,更精益求精,不要以产量来要求自己,而是要用质量来要求自己。他认为,在大量的作品中,还是有珍珠的,这些珍珠都散落在边缘,没有机会进入大家的视野,也没有进入评论家的视野,它们可能因此失去被发现的机会。同时,他表示,作家在努力的同时,也希望文学奖项、评论家、媒体,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有原创力的作品上,为写作树立真正的标杆。如果我们引导读者把平庸的作品当做好作品时,那其实也是为作者提供了写平庸作品的可能。只有不停地树立高标杆,作家才会去穿越和跳越。这就会形成一种竞争力,才会出原创力强的作品,才会出好作品。

作家应站在时代前沿

毋庸置疑,文学创作与时代的整体文化氛围之间的关系总是复杂的,需要作家的坚守,也需要作家在坚守中反省自身。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江西省文联、作协主席陈世旭在谈到新时期文学创作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他说,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作家,他们在创作初期有着非常明确的方向感,作家把生活经验中最真切的部分表现出来,个人的痛与时代的痛和社会的痛达到高度一致,文学总是站在时代前沿发声。之后,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提供了许多新的问题,过去时代的经验渐渐完全与当下脱离,“这个时候,我们这代作家突然出现思维的断裂,变得茫然。”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陆天明认为中国正处在剧变之中,像打一场巨大的战役。文学、文学人与这场“战争”之间似乎还有点脱离。当代文学应以什么样的面貌,以何种方式表现人类命运的变迁,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似乎也还有可商榷之处。“作家对此有责任,应放眼窗外,以‘蓬勃的文学之情’投入到这场‘战争’中来。”在他看来,文学不能仅仅是一种‘纯自我表现’,如果作家缺乏对历史、时代、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关注的强烈愿望,创作当然会苍白。“新鲜的永远都是生活。”站在生机勃勃的当下生活的前沿,作家的创作自然具有生命力。反之亦然。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作家无法保持长久创作生命的原因。

陈世旭在谈到当下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时,提及一个现象:现在的很多创作,事实上取代的是新闻界的任务。在他看来,一篇新闻通讯完全可以把事件报道得很生动,“文学的任务要比这深刻”。他认为,作家有两点最撼动人,一是能参透社会生活的表象,给生活更高的概括或者是开掘,这种开掘本身可以使读者对生活有所认识。二是通过作家的作品,使读者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真正优秀的作品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感动读者”。

在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看来,导致当下中国文学创造力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与我们长期以来狭隘地理解现实主义有关,“把现实主义理解为素描式地描写社会现实”。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匍匐在地面上,所做的只是尽心尽力地爬行。而他认为,现实主义其实是一种精神,需要精神层面的狂放、恣意地飞翔。他认为,当下中国作家大部分写的经验属于集体经验,但不是所有作家都意识到这一点,很多人放弃个人经验去了解他人经验而不自知,但“越是写了个人经验的东西,越能体现鲜活的历史画面和历史景象”。

在不断探索中创新

对于目前文学原创力缺乏的问题,有评论家称是由于部分作家放弃追求写作难度而进行惯性写作。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协党组成员赵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作家的写作受地域、生活状态、对文学的理解和语言风格等影响,肯定会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但她同时表示,作家还是要有探索精神和革命性。以创作“历史小说”为例,她说,1994年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历史小说《武则天》时,她觉得是个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她强烈的创作欲望。但连续创作三部同类体裁小说后,更多的是担忧,“总想着能有所突破”。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说,艺术的独创性表现在形式上,“根本在于作家要对新的时代变化,找到一种新的经验,提高对时代进行把握的能力”,也就是说,原创力不仅要有独到发现,从生活体验上升到生命体验,用思想烛照生活。谈及自己的创作,他说,相似的体裁写作时间长了之后,他也会有疲惫感。“最近我不敢写农村小说了,一写我就怕又回到老路上去。”最近,他完成了转型之作《铁凤凰》,在这部53万字的长篇新作中,关仁山以唐山曹妃甸工业区为原型,写河北大钢铁重组转型,还表现了在经济危机下,他们怎么走出困境。“当然,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写人,‘高楼再高,也高不过人的膝盖骨’。”这次创作又让他感觉到“陌生的激动”。

东西在谈到作家创作自身存在的问题时提到“投机写作”,怎么写得快怎么写,怎么能发表怎么写。而在他看来,真正有原创精神的作家,要像温度计那样测量现实和人心,“对人心、人性的挖掘、对现实的感受和发现,一定要超越前人,或者超越同辈人,你的作品才是有发现的。”

“作家还是要坚守自己的写作立场,既有‘守望’的勇气,也需超越和突破。”陆天明这样表示。

作者:陈竞

分类目录 文坛动态

发表您的见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