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怀旧与真实的老上海

上海的“怀旧热”其实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到现在差不多有十年时间——从慢慢开始萌芽到发展成一个“热”,到目前它还在持续,还没有降温的迹象。这个“热”最早体现为文学领域中张爱玲的小说热,随后又扩散到对苏青那样的上海沦陷区作家的重新关注,她们的作品在校园和文学人口中悄悄地流行。

90年代中期开始,对老上海的怀旧热在几个方面同时显现出来:第一是各种各样的文字读物;第二是一系列消费场所,咖啡馆、酒吧、饭店、歌舞厅,甚至是服装店,“1931”、“时光倒流”、“30年代”……都是以怀旧为特色的消费场所;另外就是与这些消费场所的兴起相联系的装潢风气,包括很多私人家庭、公共场所的装潢。

我们都知道,80年代中后期上海的装潢时尚是以强调现代感、强调新奇和颜色的明亮为特点的,到了90年代中期开始慢慢有做旧的家具出来,旧沙发、旧椅子、旧桌子、旧皮箱、旧留声机、月份牌、黑白照片……都是新生产的东西,却做成旧的样子;再就是影视作品、图像作品,广告,首先是旧上海都市的故事背景,然后牵扯到与上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江南旧农村的大家族,老爷、小姐们来往于上海和乡下小镇之间,交替出现的是古色古香的老宅和上海豪华的洋场生活,对比也好,联系也好,这构成很多电影和电视作品的基本背景;最后是大规模的街区改造,整条弄堂,整条马路的改建,改建的标准可以说就是“整旧如旧”,恢复旧上海的模样,“新天地”就是一个例子。很多街区都以过去的传奇故事作为无形资产,很多新开的饭馆都标榜说是某某名人的公馆。今天,怀旧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强烈的表现。

我们可以拿怀旧热所讲述的这个老上海的故事,与历史记载中的上海大情形做一个比较。

三十年代的上海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以各种各样的历史记载为依据来看,我觉得起码有一点是很明显的,过去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上海是一个多面体,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都是多面的。前不久《上海文学》上还重新刊登过当时的一幅漫画:黎明时分,一边是打着哈欠的人从夜总会出来,一边是早班的工人上班去,从这个景象可以知道,当时的上海有着两种不同的生活:一些人生活刚刚结束,一些人生活刚刚开始。这就是一个复杂性。当时的经济有繁华的一面,也有破产的一面;,从政治上来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而且正好是日本鬼子入侵,难民大批逃到上海,逃进租界;从文化上来讲也是完全不同的,有追求新奇的海派文化、讲究奢华的消遣文化,也有鲁迅,有激进的抗议和批判的文化,像艾芜他们那些人,住在上海的亭子间里,去上海的工厂里义务给工人开设夜校。就算同样是跳舞厅,现在一讲就是百乐门,其实在工人区周围也有便宜的跳舞厅,有针对年轻工人的各式各样的学校——包括教跳舞的学校。可现在呢,变成这么一个单面的怀旧,只讲老上海的繁华,而与这个繁荣、富裕、纸醉金迷结合在一起的苦难、悲惨和动荡,几乎统统都不见了。

在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并存着三个不同的“上海”:一个是十里洋场的“上海”,一个是市南市北的狭窄弯曲的弄堂里所谓小市民的“上海”,还有一个是苏州河两岸的工人区、棚户区的“上海”,如果这样说大致不错,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今天那么多的怀旧的故事,都只去怀那个十里洋场的旧,而不怀另外两个上海的旧?更进一步说,对十里洋场的生活本身,今天的怀旧热所提供的图像,也是非常单一的。上海从一个中国式的县城发展成一个现代的国际化都市,首先是由外国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由“租界”推动发展起来的,因此,你可以说是因为有了洋场,有了现代的工业,另外的两个“上海”也同步发展了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一讲起上海,先想到外滩,那是很自然的。

可问题是,那个洋场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除了那种半殖民地环境所造成的奢侈的、享乐的、消费的那一面,是不是还有别的方面?比方说那种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一面,二三十年代上海人的开阔的世界眼光、上海人对新奇的东西的敏感、对新的生活趣味的包容和欣赏,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鲜活的一部分。我个人更觉得,上海真正的有活力的地方,还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建工厂、盖大楼,它还有文化上的创造力,上海从1910年代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文化的生产性首屈一指。即使是当时遭到北方舆论批评的海派绘画和戏曲,对于绘画、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的变革的影响,其实也是非常大的。上海更有很好的西洋音乐,出版业非常发达,各种新的思想,譬如马克思主义,都能在上海迅速流传,陈望道就是在上海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而且,对这个时代的最激烈的批评也大多是在上海产生的。这就是上海啊,上海当时能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就跟这种文化上的开放相关。可你看今天,一讲十里洋场,就是房子怎样考究,大厅什么地板,吃什么样的西餐,这当然是洋场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洋场最重要的赖以存在的东西。同样重要的是,既然讲洋场,就应该讲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统治,讲这洋场里培养出来的奴性和势利眼,如果这些都不讲,光讲洋场的消费时尚,那就是严重的歪曲了。

来源:东方网

分类目录 历史档案 档案馆

发表您的见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